2024年10月,我校离退休教职工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诗文、短视频、书画大赛。经评审,2篇主题诗文,1篇获一等奖;4幅书画作品,1幅获一等奖、1幅获二等奖、1幅获三等奖;1个短视频,获三等奖。
感谢老师们的积极参与!恭喜获奖的老师们!
请欣赏参赛的作品。
他为原子弹“加铀”
——追忆我的岳父杨承宗先生
(一等奖)
远泽清
2024年10月16 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类形式的纪念活动。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倍加缅怀“核工业功勋人物 ”我的岳父杨承宗先生。
杨承宗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核燃料化学奠基人,为第一颗原子弹“加铀 ”是他对中国核事业贡献的“点睛 ”之作。
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的回忆》中写道:“当时科学院搞原子能的有两个姓杨的科学家:一个杨承宗,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一个杨澄中,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他俩的名字有些音同字不同。为了区别,我们叫他们“法杨 ”、“英杨 ”。“法杨 ”是搞放射化学的,当时放射化学很关键,我们最重要的措施是把杨承宗等一批科学家调到原子能反应堆那里去。”
1960年,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了全部专家,带走所有图纸和资料,妄想把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扼杀在摇篮里。赫鲁晓夫扬言,离开苏联援助,中国 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但中国人从来不信邪。
在中国科技大学系主任岗位的杨承宗临危受命,1961年4月被核工业部部长刘杰派到位于通县的北京铀矿选冶研究所(即核工业部第五研究所,以下简称五所)担任业务副所长,接替突然撤走的苏联专家组的工作(五所最多时达 15名苏联专家),担负起我国第一颗原 子弹铀原料制备的领导重担。
刘杰说:“五所处在核事业的龙头位置,龙头不动,龙尾就摆不起来。”可杨承宗刚接手时的五所,原本人数众多的苏联专家组一撤走,1500多人的大所顿时没了主心骨,科研秩序混乱,人心涣散,废矿渣、未破碎的铀矿石和垃圾到处堆放,就像破旧大工地。
五所承担的任务是原子弹铀原料的前处理。作为最高技术负责人,杨承宗深感事态严峻,责任重大。他必须挺起民族的脊梁,带领五所走出困局。
“没有外援,逼着我们自力更生。五所从此再不用照搬苏联的工艺流程,我们可以放手按照自己的想法干了。这样也好,不受制于人,坏事变成好事,我们要敢于走自己的路!” 他这样对自己说,也这样对五所职工说。
当年冶炼铀原料的简陋厂房
冶炼铀原料的科技人员在杨承宗铜像前合影
(后面背景也是当年的简陋厂房)
杨承宗一点点扭转五所的被动局面,首先成立了以他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统调全局, 悉心安排各研究室的任务。把合适的业务骨干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他整顿科研秩序,完善工作条例,亲手改良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他从原子能所调来弟子骨干,去名校挑选优秀人才,让全所职工“ 内卷 ”起比学专业知识的风气。他争取资金,采购一批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还派人去各地采购专业书刊充实图书馆,带领大家用45个昼夜建成中国第一个二氧化铀冶炼厂。
由于工作紧张,他一周六天都住在所里,全部家务和对子女的教育则交由老伴打理。他从不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经常深入实验室、生产车间搞调查,甚至亲自做实验示范。他对科研人员说:“做实验就要点滴不漏,如果实验台上有一滴溶液,就可以怀疑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他强调学外语的重要性,要求开设新的研究课题一定要对国外有关情况作系统调研,做到“知彼知己 ”,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写好调研报告等于完成科研工作的三分之一。
他特别重视化学分析,他说:“分析是工艺的眼睛,眼不明,心不亮,摸瞎是干不好工作的。”他大声疾呼,科学研究要遵从“三老 ”、“四严 ”,而不是为了“报喜 ”,搞什么“会战 ”之类形式主义的东西。
他多次引用美国西伯格等人从反应堆辐照后的铀中分离出20微克钚,用这微量钚完成了钚的基本化学性质的研究,从而设计出钚工厂,生产出公斤级钚弹核燃料的事实为例,鼓励科研人员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他掷地有声地说:“同志们,美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 定能做到,而且一定做的更好!”他的话,就像一把火,温暖了五所广大科研人员的心,极大激发了他们为祖国核事业攻关的热情。新建的图书馆、实验室和生产厂房晚间常常挑灯夜战,灯火通明,有的职工就连妻子生孩子都不愿请假回家看看。
作为产品成果验收组的组长,杨承宗仅靠一只眼睛的视力(右眼曾受放射伤害而失明) 每年要审定上百份科研报告,仔细核对每一个数据,晚上常常只睡 3 、4 个小时,可谓呕心沥血、殚心竭虑。他的签名,落笔千钧,事关原子弹爆炸成功,丝毫不敢马虎。下属都晓得他为人宽厚,对工作却极其严苛,“科研报告送到杨所长那里,总是提心吊胆,生怕被退回要求重写。”
杨承宗右眼受到伤害后的工作常态
当时,在没有标准样品的情况下,对同一样品的测试,他们采用不同的原理方法、不同的仪器和不同操作人员等措施,反复进行分析核对,确保了铀原料各项指标的可靠性和高质量,搞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几十项,其中一项就可以把铀的化学流程缩减四分之一,为国家节约资金上亿元。
原子弹对铀原料的质量要求极高,影响铀原料各项性能的微量杂质元素的 30多项指标都必须精准控制。杨承宗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 30岁的队伍, 自强不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两年多的日夜苦战纯化冶炼了 300吨重铀酸銨,提前3个月生产出 2.5吨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为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彪炳史册的贡献。
杨承宗带领五所科技人员还开创了我国铀、钍、镭三大放射性元素湿法冶金技术、研制了我国第一块铀锭、第一克镭,研制和生产了第一批吨级核纯金属钍,使我国成为极少数能够系列制备这些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国家之一。
杨承宗领导他的团队从国产铀矿石中提取并制备了公斤级的黄饼,建立了酸法、碱法、过氧化物法等纯化铀的方法,创建了堆浸、清液萃取、加压碱浸、两步沉淀法等工艺的先进技术,开创了我国天然铀工业生产的历史。
刘杰部长曾这样评价五所的工作:“由于五所高质量地完成了合格批量铀的生产,使我部事业提前了两年。”
刘杰部长曾为杨承宗题词:
“传约里奥·居里忠言,
放射化学奠基发展,
核弹原料胜利攻关,
培养众多英才骨干。
功德无量 ”
这四句话正是对他杰出功绩的真实写照。
杨承宗在五所干了九年,是五所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一个“破旧大工地 ”一跃成为全国一流的研究所,这也是他付出心血最多、最能施展才干、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原子弹属于最高机密,对于五所的工作,杨承宗一直守口如瓶。90多岁时,儿子杨家建曾问杨承宗:“最近,美国人出了一本书,叫《现在可以说了》,是解密原子弹的。你能不能简要概括一下你在五所的工作,让我们这些外行人也能听得懂? ”他想了想说:“可以用三个字形容——‘两个亿 ’”何为两个亿?杨承宗解释说:“核弹研制最关键的难点就是高纯度的铀怎么提取,这就是五所当时做的主要工作。把铀矿石变成核纯铀,要经过化工冶炼,提纯一亿倍。提纯后的铀到底能不能用于制造原子弹,没有人知道,只能通过分析其中各种杂质的含量,精准度达到一亿分之一,拿出科学数据来证明它。”这些天文数据足以见证,五所炼铀工程之精尖。
儿子接着问:“原子弹爆炸试验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你怎么确信五所冶炼出来的铀纯度可靠? ”杨承宗回答:“我会在每一个参数的实验精确度要求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数量级进行实验。如果还有怀疑,就用另外一种方法,比如萃取、紫外、红外,甚至是物理的方法等等,通过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检测同一个参数,得出同一个结论,这样就证明结果是可信的。”
儿子又追问:“如果当年核原料冶炼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怎么办? ”杨承宗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按科学规律办事,就能担当。”这正是中国科学家的自信、中国科学家的担当。
在百岁庆贺会上,他说:“今天,我进入了百岁老人行列,回顾我走过的岁月,我经历了 百年的社会大变迁,饱受军阀混战、外强凌辱,目睹百姓生灵涂炭,为此,我立志一生科学报国。”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了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盘托出。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他题词:“科技创新 功勋卓著 奉献人民 品德高尚 ”。
原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为他写诗说:
中国首颗核弹的铀原料,提炼自您的手里;科大朗朗的讲堂上,您为中国放射化学奠基;改革春风中您创办的合肥学院,已走出一批批创新创业的桃李;然而,在中国院士的队伍里, 看不到您;在两弹元勋的名册上,也找不到您!可尊可敬的杨先生啊,您在哪里?面对关切的探询,您淡然爽朗的回答,让名利之徒遁身无地。不世之功而谦谦君子,雨雪风霜仍心空明丽!您是人杰中的人杰,犹如高尚者的旌旗!没有勋章的元勋,是国人对您永恒的记忆!
郭传杰书记看望杨承宗先生
杨承宗赤诚爱国、运筹事业、是一位德高望重、磊落无私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始终秉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之风骨,深受后学景仰爱戴。他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为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为了那美丽的蘑菇云朵
——致唱响“两弹一星”中国梦
奋战在大漠荒原的战友们
程纪原
那深山 那大漠
那凄旷的荒野
那清冷的月色
曾伴我
二十五度春秋
二十五载寒热
我已见惯 凛冽的寒风
撕扯我耳朵 呼啸而过
我已领教 飞沙走石
掀翻我帐篷 打滚儿撒泼
虽说
刚刚跨出校门的我
未经风雨 未涉沟壑
但我 已长成一棵小树
不再是 弱不禁风的花朵
我们不是观光客
我们要做 尖端科技的开拓者
肩担神圣使命
背负祖国重托
迢迢千里
来到这不毛之地
从四面八方
朝大漠深处汇合
行囊再简单不说
思想再单纯不过
或许我们的战场
只能隐身 这僻远荒芜的辽阔
聚变核子王国
魔术天坑地破
我们的青春
是摘星揽月中 滚烫的脉搏
迎战寒暑 追梦嫦娥
或许仅凭才智 不算合格
还要灌溉 一腔血和热
我们
不学蜻蜓点水
不当匆匆过客
甘作一棵棵小草
为荒滩添一抹亮色
条件艰苦
磨不灭我们
激情燃烧的火
岁月蹉跎
也无法阻挡我们
探索未知的诱惑
听 那平地的一声春雷
看 那冲天的蘑菇云朵
这无比美丽的云朵
是燃烧的青春
是庆功的烟火
是献给奋战者的鲜花
是礼赞祖国的颂歌
是几代中华儿女的梦
是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硕果
在这前辈先驱的中国梦里
也拾有 我们的一捆柴
染有 我们的点点墨色
今天 可以无愧地说
光阴 在双手的创造中度过
年华 在科学的攀岩中闪烁
我不会忘记的
永远不会忘记
那逝去的峥嵘岁月
是一生中
最光荣 最自豪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