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英:计算机学部创办时期的过往记忆

  • 陈希
  • 日期:2025-09-09
  • 10

口述:王丽英

采访:王大明

时间:2024年12月17日下午3时30分

地点:玉泉路19号丙老干部活动室

整理:魏明

 

以下是访谈内容。王丽英简称“王”,王大明和魏明简称“明”。

 

明:王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请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您是什么时候来到研究生院的?

 

王:我1942年出生在北京,中学毕业后1960年代嫁给中国科大学物理系的金老师,科大下迁合肥时,我也跟着到了合肥。改革开放后,我学了一阵子经济专业,本想下海经商,但我爱人不同意,所以我一直在科大物理教学实验室里工作。到科大研究生院可能是个意外,因为我们都想回北京,然后就接到了一个电话,说可以调回北京工作,就这样,我成了研究生院成立前最早筹办的那批人中的一个。

 

那是1978年2月,就是大年初二,领导打电话让我从合肥去北京报到,然后就到科学院院部的一个筹备组上班了。这个筹备组就是研究生院成立时的班底,领导人是钱志道,他好像是从东北调过来的,他领着我们几个人就开始筹建研究生院这个单位。其他人还有颜基义老师,和其他科大来的专业教师。大家每天都在开会,讨论设立什么专业以及行政部门,专业部门一开始叫学部,例如数学学部、物理学部和化学学部,当然还有计算机学部等,还讨论了几个公共课单位,比如外语、体育和自然辩证法等,行政部门则有教务处和后勤处等。那时候人少,大家都很忙,然后招来了一批刚毕业的年轻人参加工作,就是孙勤、林秋雁她们那批人。之后我就离开筹备组,参与到计算机学部的工作中。

 

我去计算机学部也是个偶然事件,就是有一天钱志道先生找我谈话,问我对计算机熟悉不熟悉,说计算机学部那里很缺人,希望我去那边工作。其实当时各个学部都缺人,钱志道先生可能认为我曾经在物理实验室干过,应该对计算机不陌生,就找我参与计算机学部工作。其实我对计算机完全外行,但我服从领导的安排,就到计算机学部参与了筹备工作。

 

明:计算机学部一开始建在林学院还是玉泉路?

 

王:那肯定是在林学院那边了,租人家的房子,因为玉泉路这边老科大的校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其他几个单位给占用了,要把他们清理出去很困难。没办法,只能先在林学院那边租校舍了。

 

我记得最早计算机房建在林学院教学楼的一层,在那边呆了大概不到两年,因为人家不租房给我们了,而玉泉路这边大部分房子讨要回来了,所以就搬迁到玉泉路。回来后一开始是建在一个板房里,后来教学楼盖起来,条件才慢慢改善。

 

那时计算机学部的主任是杨学良老师,副主任叫刘兆隆。他们对机房建设很重视,跟学校申请了经费,购买了计算机。最早一批机器我记得是苹果机,那时候的苹果机不是现在的苹果机,比较简单,操作系统都用的是DOS系统和Basic语言。机房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供计算机学部师生研究教学用,另一个是面对全校其他专业。

 

我那时候三十多岁不到四十,但因为自己并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也是边干边学,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原理,就这样,在机房干了半辈子。

 

明:那你们计算机学部那时也只有个人计算机吗?

 

王:机房建设一开始其实是从国产的小型机,比如154那种使用纸带打孔输入机型起步的,PC机也是稍后才有的。第一批是100台苹果机,给计算机学部留了40台建机房,其他的都分给各个学部了。后来学校各项工作稳定下来,条件也改善了后,添置的第二批机型是比较好点的IBM的PC机,还有一台VAX小型机。当时计算机金贵的不得了,机房都要保持恒温,保持清洁,进门都得换上拖鞋。

 

明:计算机学部当时有多少人?教学和科研力量如何?

 

王:刚才说了,学部主任是杨学良老师,副主任是刘兆隆老师。杨老师原来是自动化所的,他主管硬件方面的工作,刘兆隆老师原来是搞数学的,主管软件方面的工作。一开始人不多,后来自己培养的学生留下一些,也从外面调来一些,力量才慢慢加强了。罗晓沛老师来后进一步加强了队伍。

 

我自己对于计算机一开始其实是外行,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但也就够应付机房的日常工作,老师们做什么研究我确实知道得不多。我的职责就是把机房维护好,保证老师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另外我们也对外进行很多次计算机操作的培训工作。那时候社会上流行计算机热,但很多人对计算机并没有什么了解,所以计算机操作培训的市场很大,为满足社会需要,我们学部举办过不少这样的培训班。我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担任这样的培训还是足够的,所以在培训班上讲过很多次课。

 

我们学部那时候也承当过不少国家课题任务,我知道的至少就有五项,应该说我们计算机学部那时候就为国家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都归功于学部领导和老师们的努力,当然我们机房的同志们也贡献了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杨学良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学部其他同事一起,在学校建设了一个局域网,就是一个分布式的小型局域网,网络的布线、连接、服务器设置等等,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这个网络对计算机学部和其他各学部的科研教学工作肯定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明:您什么时候退休的?

 

王:我六十岁退休,就是2002年。

 

明:那您在计算机学部干了有二十多年,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体验和感悟?

 

王:我从一个外行人成为计算机学部创立、建设和发展壮大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一路走来,从不懂到懂,懂得了怎么做人做事,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提携帮助,很感谢他们。比如杨学良主任,他这个人踏实肯干,虽然有时候有点急脾气,但人很正派、直爽,值得信赖。其他领导,比如刘兆隆、罗晓沛老师,还有我们机房的李俊社老师等,都对我很好。我们整个计算机学部的气氛不错,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学部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初学校经费还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的设备都是自己通过对外拉项目搞服务而得到改善的。我们为社会进行计算机技术扫盲,对外培训,为当时很多党政机关、各大饭店组织培训,为全社会普及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出了一份力,当然自己也从中获得了相应的回报。

 

我们学部还多次聘请计算所、软件所、自动化所等科学院系统的专家来讲学,也邀请过外籍教员来校讲座,不但为我们学部自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学部有所助益。回想起来,我自己在其中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被学部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担任了机房的负责人,让自己觉得没有虚度人生,非常满足。

 

明:是啊,王老师您作为计算机学部的老人,确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我们就谈到这,谢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